网站首页  
湖滨区档案信息网
欢迎浏览...
政务
中原经济区 政策法规 业务指导 职称教育
档案科研 档案学会 党建 精神文明 廉政
资讯
通知公告 档案新闻 档案电子期刊
中原经济区专题档案
互动
网上调查 馆藏珍品展厅 民国徽章展
利用天地 档案征集 档案技术
档案文件查阅
已公开现行文件查询 开放档案目录
音视频档案 历史记忆 本地沿革
 历史时空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更新时间:2018-7-6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更新时间:2018-7-2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补充历法,始于先秦。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对中国农牧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采用,为多民族共享。千百年来,人们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鲜明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理念,彰显出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同时也蕴藏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

 

    节气篇

 

    李向罡

 

    时间,

 

    携四季生长,

 

    生命,

 

    缘节气兴旺。

 

    春秋轮回,

 

    寒来暑往,

 

    斗转星移,

 

    地老天荒。

 

    年复一年,

 

    节气变,

 

    物候换,

 

    吟古诗,

 

    慕先贤,

 

    赏梅竹,

 

    寻蕙兰,

 

    触摸天地物象,

 

    探求文化积淀。

 

    历法诗画史,

 

    今古一大观,

 

    或者采撷入此篇。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

友情链接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8号 邮政编码:450003 电子邮箱: hndafgc@126.com
版权所有 河南省档案局 豫ICP备110152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