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乡镇频道: 城关镇 | 超化镇 | 大隗镇 | 米村镇 | 平陌镇 | 刘寨镇 | 白寨镇 | 岳村镇 | 来集镇 | 苟堂镇 | 牛店镇 | 袁庄乡 | 曲梁乡 | 青屏街办事处 | 西大街办事处 | 新华路办事处 | 矿区办事处 | 尖山风景区
政务
中原经济区 政策法规 业务指导 职称教育
档案科研 档案学会 党建 精神文明 廉政
资讯
通知公告 档案新闻 档案电子期刊
互动
网上调查 馆藏珍品展厅 民国徽章展
利用天地 档案征集 档案技术
档案文件查阅
已公开现行文件查询 河南数字档案馆
音视频档案 历史记忆 本地沿革
 档案文化专题
二月二·春龙节
作者:新密市档案局  更新时间:2018-3-20

 “二月二”通常在每年“惊蛰”节气前后,在中国北方地区,这个节气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春天的来临。此时,冰冻一冬的土地开始逐渐融化,大地复苏,蛰伏在地下的各种动物开始活动,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经历了漫长冬季的人们,谁不期待春天的到来呢?这就是人们把“二月二”定为春龙节的原因之一。

    农历二月二日,被老北京人视为“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也叫春龙节。今天的北京人已经不再重视这个节日,甚至把它淡忘了,许多年轻人恐怕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节日。但是,在老北京,人们对这个“二月二春龙节”还是很当回事儿的。

     旧时北京城:出了“城圈儿”就是农村

    “惊蛰”节气关乎农时,跟土地关系密切,春龙节带有明显的农耕文化的特点。为什么老北京人这么重视这个节日呢?这里面有个历史背景的原因。100年前的北京城,规模比今天小得多。北京的内城,大致在今天北京地铁2号线范围以内,加上外城(位于内城以南的原宣武区和原崇文区),面积也不大。当时的北京人,管市区以内叫“城圈儿”,出了“城圈儿”,就是农村了。今天的月坛和日坛,绝对是市中心,但在几十年前的北京,就属于农村了。远了不说,40年前,现在的三环路以外,都是农村。比如新街口往北的小西天、牡丹园,今天是相当繁华热闹的地界儿,但在40年前,这一带还是海淀区的东升公社,属于北京近郊区,今天的商业街、住宅区,当时都还是农田和菜地。

    老北京城虽然是皇城故都,但它跟如今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完全不是一回事儿。那会儿的北京,虽然是“城”,依然有浓浓的“村”的味道。比如,城里的胡同几乎都是土路。虽然有了自来水,但住在胡同里的大多数人,喝的依然是井水。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卖菜的、卖应季水果的,几乎都是城外的农民。可以这样说,几十年前,北京城的老百姓与农村、与土地的关系比今天密切得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二月二”春龙节,这个与农时密切相关的节日,自然会有一种亲切感,拿它非常当回事儿。

    春龙节民俗:“独占鳌头”和“引龙廻”

    “二月二”为什么叫春龙节呢?其中道理还是与“惊蛰”这个节气有关。“二月二”在“惊蛰”这个节气之后两三天,按传统说法,“惊蛰”指的是“龙动”。北方寒冷而漫长的冬季,“龙”一直在地下冬眠,一声春雷,大地复苏,把蛰伏中的“龙”惊醒了。所以,老北京人又把“二月二”看作“龙抬头”的日子。“龙”的苏醒,意味着气候回暖,万物复苏,明媚美好的春天终于来了。

    “二月二”春龙节这一天,许多民俗活动都跟龙有关。

    这一天,大人和孩子要很早就起床,小孩早晨起来睁开眼第一件事,就要在枕头上磕三个头,同时说三遍:“二月二,龙抬头。”这种“仪式”,我小的时候还赶上了。那会儿还很小,并不懂什么是春龙,但到了这天,母亲一定要我早起,而且要在枕头上磕头。母亲说:“这一天给龙磕头,将来长大就能仰起头来做人。”仰起头做人,就是堂堂正正做人,不受人欺负的意思。在枕头上磕了头之后,孩子们要赶紧拿课本念书或者提笔写字。为什么要赶紧呢?因为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太阳一出来就不灵了。按民间的说法,这叫“独占鳌头”。所谓“独占鳌头”,也就是在考试时得第一名。这一天,孩子们老早就开始念书,唯恐太阳出来,占不了“鳌头”。在母亲的督促下,每到“二月二”这一天,天不亮,我准起来磕头,然后看书、写字,但考试的时候,从来没得过第一。让小孩给“龙”磕头,期盼将来“独占鳌头”,不过是老百姓的美好愿望而已。

    “二月二”这天,北京人还要吃饼和面。这两样吃食也跟龙有关,饼,叫“龙鳞饼”;面,叫“龙须面”。此外,还要用白面或者棒子面加其他面和好后,做成各种小动物的形状,如蜈蚣、蝎子、刺猬等,在饼铛上拿油煎着吃,名曰:熏虫儿。为什么要熏虫儿呢?因为“惊蛰”不但把龙给惊醒了,也把其他冬眠的虫子给惊醒了。这些虫子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所以要“熏一熏”。在饼铛上煎那些面食,就会冒烟,烟熏火燎,把这些害人的虫子给“熏”跑了,人们就能健康、快乐地过日子了。

    在有关春龙节的民俗中,最富有仪式感、被寄予美好寓意的要数“引龙廻”。在老北京,市民的饮用水主要是井水,即使后来有了自来水,也是大一点儿胡同才有一个供水点。为了用水方便,家家都备有一口储水用的大缸。在旧时的北京,水缸是每个家庭都离不开的一个“大件儿”。龙离不开水,水在“五行”中主财。所以,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北京人要引“龙”进家,这样,一年当中就会财运亨通。“龙”在哪儿呢?老辈儿人说,“龙”就在每家的院门口。“二月二”一大早儿,要抓几把青灰,从院门口开始往地上撒,一直撒到家里的水缸边儿上,这就算是把“龙”给引到家了。但这还不算完成任务。因为“龙”是“地行仙”,如果不把它拴住,引进家里的龙也会跑掉。所以,还要接着撒青灰,围着水缸撒一圈儿,这叫“廻龙”。这么一“廻”,“龙”就跑不了了。这一年,“龙”就算在您家“住”下了,可以保一家人终年风调雨顺,行鸿运、发大财。

    过境迁,这些有意思的民俗,已经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的北京城已经不是老北京那种面貌了,所以,那会儿的有些民俗,拿到现在已经不合时宜了,也没有恢复和传承的必要了。

    民俗文化也是与时俱进的。现在,人们已经赋予“春龙节”新的寓意了。“二月二龙抬头”,正是春回大地,草木生发的季节,国家把全民植树日定在了每年三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这一天恰好在农历的“二月二”前后。人们在这一天,走出家门,植树栽花,享受大自然,迎接春天的到来。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

友情链接
新密市档案局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青屏大街86号